[快乐星球万群同步],微信语音魔音设置
白晶晶
曾几何时,职场人士最害怕的是微信发音。
打开手机,没有什么比收到老板/领导60秒的声音更让成年人崩溃的了。如果是,那就是一连串的语音轰炸。你一边听一边怀疑自己的人生:为什么不能暂停,快进,或者直接聚焦?
在一个关于“你喜欢听语音还是打字?”调查中,超过70%的网友选择了“打字,听声音就发抖”。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职场规则:与工作有关的声音只能由上级发给下级,这反过来成为职场的大忌。领导和老板的声音是在百忙之中的引导工作;下属发声,有工作态度不端正之嫌。
一些职场“小白”,在这里不明真相,通过语音向直属上司汇报工作,直接被视为反面典型。他们在公司会议上被通报批评,不小心上了新闻。
俗话说“听十声不如读一行。”有人做过实验。读100个单词需要9秒左右,听100个单词需要22秒。在效率至上的职场,难怪有人搬出鲁迅的名言“浪费时间就是为了钱杀人”,把职场声音当成浪费别人生命流量的“抢钱”行为。
除了职场,另一个考验听力的地方是家庭群体。爸爸的《爱的声音》被很多年轻人听到,成为《大话西游》唐僧神曲《只有你》的魔音。
早在2016年,媒体就关注了60微信语音轰炸现象。根据微信当年的年报,微信55岁以上用户发送的消息中,有五分之一是语音消息;21岁以下用户发送的消息中,语音占十分之一。
难怪很多人把语音留言当成老人的专利,说“我妈就是这样。每个声音都是满满一分钟,甚至一分钟都不够,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。”“我妈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注音,而且都是潮汕话,翻译不出来字。”
必须承认,相比文字,语音交流的效率并不高。有时候发个表情包比啰嗦几十秒还有效,还能让对方明确态度。
我见过一个网友吐槽人类终于发明了文字,进入了文明时代,你们这些人居然还回去用语音?显然,这是经不起推敲的。作为智慧生物,交流的终极目的包括高效率,但高效率不是唯一目的。人不是机器。有时候,“爱的唠叨”也能发挥奇效。
我经常在把语音传递给别人之后,再点开听一遍。爱人的情话,父母的规劝,或者家里孩子稚气的声音,我都会一键收藏。因为这些都成了声音的记忆,刻着爱的痕迹。
微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但也模糊了职场与生活的界限,人际交往被切割成小维度。微信之声也是如此。声音本身没有原罪。是否用对了地方,是区分是“爱的唠叨”还是“打扰对方的自私”的关键。
总之,让职场回归职场,让生活回归生活。
区分场景和物体。对客户,对上级,对同事,对下属都要慈悲为怀。允许的话,少说。体谅他人的同理心,尊重他人的意识。
珍惜来自父母、亲人、孩子和其他亲近的人的声音。不要只是用“好的,收到了”来搪塞。让他们也听听你的声音。在他们的耳朵里,这是爱的音乐。这种“听声如面”的交流时间,也是一种爱的传递和温暖的陪伴。
设计王璐瑶
编辑:甘
<